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日本“电子立国”策略何以在2012年遭受重创?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5-06-14
  2012年,日本电子产业全线月底),松下、索尼、夏普的最终亏损额合计约为1.6万亿日元。在半导体领域,尔必达存储器、瑞萨电子都在2012年初陷入经营危机。尔必达申请破产,最终被美光科技收购;瑞萨决定接受日本产业革新机构及汽车企业的救助。   日本电子产业的国内生产以10年减半的速度衰退。而这种衰退并不是从2012年开始的。日本电子产业的国内产值在2000年达到大约26万亿日元,到

  2012年,日本电子产业全线月底),松下、索尼、夏普的最终亏损额合计约为1.6万亿日元。在半导体领域,尔必达存储器、瑞萨电子都在2012年初陷入经营危机。尔必达申请破产,最终被美光科技收购;瑞萨决定接受日本产业革新机构及汽车企业的救助。

  日本电子产业的国内生产以10年减半的速度衰退。而这种衰退并不是从2012年开始的。日本电子产业的国内产值在2000年达到大约26万亿日元,到达顶峰,之后一路下滑,在2012年跌至12万亿日元,还不到顶峰时的一半(图1)。

  在考虑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来看看日本电子产业的历史。日本电子产业曾盛极一时,为何最近不断衰退?本文就将对此进行分析。

  19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以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低迷延续至21世纪,日本经历了“失去的20年”。按照一般的说法,这场经济低迷的起点是1990年。

  但是,日本电子产业的转折点却是1985年。1985年之前和之后,日本电子产业的结构呈现除了完全不同的状态,图2可以说明这一事实。图2列出了1970年以后日本电子产业的“生产”、“出口”、“进口”、“内需(生产+进口-出口)”、“贸易收支(出口-进口)”的数值。

  1985年前后,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变化最大的是贸易收支走势。1985年之前,贸易顺差增长势头良好,而1985年以后开始减少。日本电子产业的贸易顺差在1985年达到9万亿日元,是日本最大的外汇来源,而2012年虽然仍保持贸易顺差,顺差额却只有5000亿日元。到了2013年1~6月,甚至出现了2000亿日元的贸易逆差。

  1985年以前,日本电子产品的第一出口国是美国。美国根据冷战政策,采用了大量的日本电子产品。美国冷战政策于1985年结束。从1985年开始,日元迅速升值,挤压了日本消费类电子产品(电视及家用VTR等)的出口。随着美国冷战政策结束,日本以“依靠出口赚取外汇”的时代也于1985年终结。

  贸易顺差从1985年开始减少。但是,日本电子产业的国内产值并未同时开始减少。从1985年到2000年这15年中,虽然有些波动,但仍然实现了大幅增长。2000年的产值超过26万亿日元,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

  1985年之后,出口增长放缓。进口开始稳步增长。结果,贸易顺差趋于减少。从1985年到2000年,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生产也在增长,但内需的增长更加显著。在1985~2000年这15年,生产和出口增长到1.5倍,而内需增长到2倍。这期间,日本电子产业是内需主导增长。

  1985年以后由内需主导的增长从贸易摩擦对策来看也是有利的。在1980年代,日本的电子产业为贸易摩擦所困扰。

  从1985年到2000年,整个日本经济经历了从泡沫疯狂到泡沫崩溃再到长期低迷的不正常状态。但是,日本电子产业在这期间却由出口主导转向内需主导,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可以说是进行了健康的结构调整。这期间,日本电子产业的国内产值大幅增长。当然,与1970~1985年相比,增长率降低。1970~1985年的15年中,日本电子产业国内产值增长到5倍,但1985~2000年这15年仅增长到1.5倍。

  进入21世纪以后,问题出现,日本电子产业的国内产值迅速下滑。虽然在2005年前后有所恢复,但后来又开始减少,到2012年降到12万亿日元,不到顶峰时26万亿日元的一半。从国内产值来看,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日本电子产业迅速衰落。

  泡沫崩溃后,日本经济整体从1990年代初开始持续低迷。GDP(国内生产总值)“基本没有增长”。但是,日本电子产业进入21世纪以后迅速衰退,衰退速度是“10年减半”。

  出口和进口的走势跟生产不同。出口在2000年以后继续增长,支撑出口增长的是电子部件的出口。电子部件出口开始减少是在2008年以后,估计是受由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 Holdings)破产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即“雷曼危机”影响。

  实际上,成品(电子设备最终产品)出口方面,消费类电子产品从1985年开始减少,工业用电子产品从1990年开始减少。成品的贸易收支方面,不管是消费类电子产品还是工业用电子产品都出现了贸易顺差。日本电子产业贸易好不容易维持贸易顺差是因为电子部件的出口实现增长。

  图3是电子部件在1985年以后的走势。2007年以前,出口持续增长,2007年的出口额为11万亿日元,创下电子部件出口的最高纪录。

  问题出在2008年以后,可能是受雷曼危机影响。但是,此后很多年,电子部件的生产、出口、进口及贸易收支都全都缩小(图3)。整个电子产业也是如此(图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电子产业的发展过程可分为3个时期。1985年之前,以出口为主导快速增长;1985~2000年,转为以内需为主导的缓慢增长;2000年以后,日本电子产业国内产值以10年减半的速度持续衰退。不过,电子部件的生产和出口大幅增长持续到了2007年,2008年以后,电子产业开始全面衰退。

  以上整理的日本电子产业的生产和进出口是硬件方面的。我们再通过其他统计,看看包括软件和内容在内的信息通信产业的情况。

  图4是根据日本总务省“ICT的经济分析相关调查”的调查结果,列出的日本信息通信产业的名义产值和该名义产值在名义GDP中所占的比例。从图上可以看出,2000年以后该领域的产值和占比都趋于减少,但未像图2那样骤减。

  急速衰退的是制造方面。在日本的电子信息通信领域,硬件方面的生产、出口、内需仍在继续衰退。这就是2013年的现状。(作者:西村吉雄,日经技术在线!供稿)